憶瘂弦老師
瘂弦老師仙逝,屬於他的傳奇卻令人難忘。
知道老師的風光故事,是進入復興崗影劇系後,系上教官不時提起民國五十四年演出的《國父傳》舞臺劇,在國軍文藝中心連演七天,盛況空前,而劇中主角就是本名王慶麟的瘂弦老師,依據系上留下的劇照看來,他微圓的臉龐,炯炯有神的眼睛,讀書人的氣質,扮起孫中山一角,真是不做第二人想。
升上三年級,課表上有一堂「藝術概論」,就是由瘂弦老師授課。我想應是系主任張永祥先生聘請來的。課雖然還未開始,但已引起班上同學們的熱烈討論,都期盼這一堂課的到來,因為詩人的聲譽以及《國父傳》的轟動,在我們心目中,他早已是系上之光,而詩人學長親自來授課,這是何等的福份?
時光離去實在久遠,但記憶中他步入教室的雍容,神情態度的大度,以現代話來說就是一種「氣質」,已展露於外。更特別的是,老師一口磁性標準國語,與豐潤中氣十足的語調,竟有一種感染力。在講述課程時,他的內容與旁徵博引,有一種詩的韻律,大家都陶醉在美好的課程裡,很少有人打瞌睡。
他與張永祥主任在語調上有極大的差別,張主任有濃厚的山東口音,而瘂弦老師的河南南陽腔,顯然標準得多,加上讀詩寫詩,將「藝術概論」這一堂課,上得如古希臘劇場,以詩對白的表達方式,讓人聽得非常著迷,頗不同於其他老師的課程。儘管近半世紀時光過去,我仍記得他常穿的卡其布中山裝,半百年紀精神十分健旺,加上舞臺聲音的功底,以致他的語調給我留下深刻長久的記憶。
他在海軍曾被派到左營軍中廣播電臺,任職專任編輯。但是以他的磁性音質與音感、戲劇的專業,與擔任舞臺要角,經大量對白的磨練,沒有走上主持節目的路子實在可惜。當時在左營,他與同是詩人的洛夫、張默因興趣相投,一起創辦了《創世紀》詩刊,把超現實主義詩風引進文壇,讓當年尚屬年輕的他們能實現理想,以後詩人辛鬱、楊牧、商禽、鄭愁予、余光中等紛紛賜稿,使得《創世紀詩刊》聲名遠播,成就了文藝不朽事功。
學生時代,影劇系喜歡寫現代詩的同學不少,由於常看他們的大作,這才接觸到現代詩,但只達欣賞階段。而瘂弦老師的《如歌的行板》與《金門之歌》兩首大作,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作品,尤其《金門之歌》,深刻描繪戰地軍人的情懷,頗能得到軍校生的共鳴,因此不管懂不懂其中涵意,我們只管抄寫下來,不時拿出來背誦,而筆記本一直保存到現在,見到上述詩作也憶起老師教課的身影。
倏忽四十多年過去,在復興崗張永祥名編劇、詩人瘂弦老師的調教下,影劇系學生在寫作方面,真正有成就的只有蘇偉貞一人;她以「紅顏已老」作品得到聯合報中篇小說獎,編輯瘂弦才知是得獎人是教過的學生,也是系上直屬學妹,像發現寶似地稱她為「幹校的寧馨兒」,但影劇系一直以來只有詩傳統,沒有小說傳統,寧馨兒蘇偉貞在眷村是「租書店的女兒」,閱讀了大量的書籍,加上自己對寫作的執著與努力,以後在小說路上大放異彩也不是偶然的。而瘂弦老師帶領她進入副刊編輯領域,也算衣缽有了傳人,近半世紀前的「藝術概論」課,似乎注定了師生「詩與小說」的結緣。
【作者速寫】劉先昌,政戰學校二十三期影劇系畢業,曾任陸光國劇隊隊長。
(點閱次數:1401)